農業物聯網存在的難題及解決措施
如今,“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放下農具,用手機、電腦與農作物進行“交流”,控制灌溉、施肥等流程。新型農業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傳統農業生產帶來巨大變革。
在經過幾年的摸索運用后,一些農業企業和合作社認為農業物聯網技術確實節省人力成本,值得繼續投入。而有些則認為,農業物聯網項目投入費用大,技術和人才缺乏,然后選擇棄之不用。
對于農業物聯網技術,到底該不該用?在推廣的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我國農業物聯網面臨巨大需求
我國雖是農業大國,但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科技含量不高。而且近年來又出現農田環境污染等新問題,已威脅到糧食安全。
目前提倡的現代農業精細化生產與物聯網技術結合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希望借助物聯網技術,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經過梳理,農業生產領域的物聯網應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監測
實現對資源與環境的實時監測、科學調配、統一管理。
一是通過集成各種傳感器技術,對農用地類型、等級質量指標以及農業水資源水文與水質等關鍵指標進行自動監測,實現農用地和水資源數量、等級、質量一體化的快速監測與管理。
二是通過集成各類生態環境感知技術,對農業生態環境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對危害農作物生長的空氣污染指標實現動態監測,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精細農業生產管理
一是實現糧食作物精耕細作,包括遠程病蟲害診斷、遠程施肥、灌溉、施藥、智能測產、農機智能指揮調度、農資物流智能配送等。
二是實現畜禽水產健康養殖,包括自動飼喂、自動管理、自動監控,優化飼料轉換率,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提高養殖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及疾病防治能力。
三是實現精細設施農業,實現設施環境監控,提高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
四是實現果園精細化管理,實現水、肥、藥的精量控制和病蟲危害行為的預防,提高果品品質和產量。
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
通過對農畜產品(如肉、禽、蔬菜、奶制品、海鮮等)進行標識,實現從生產、加工、運輸到銷售等全流程的可追溯、數據共享與透明管理,保障質量安全,擴大農產品銷售。
除用于農業生產領域以外,物聯網技術還與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的需求相結合。如通過加強對農民居住生態環境的監控,對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做到提前預警,使廣大農民群眾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
全國咨詢熱線:
198-3923-1888
售中電話:19839259618
售后電話:19839259661
q q 客 服:2075780450
微 信:19839231888
郵 箱:2075780450@qq.com
地 址:河南省鶴壁市經濟技術開發區